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作出的重大政治决定。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旗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一、汲取实践经验,学懂弄通十九大报告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发展观,顺应了人民群众新期待,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带来了发展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变,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
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又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到我们环境保护工作: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讲,就是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报告还提出: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这些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根本遵循和前进动力。
二、强化精准施治,推动形成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
近年来,枣庄市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紧紧抓住深化转调创和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机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好治污攻坚战,取得了环境质量改善的阶段性成果,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环境治理之路。特别是今年以来,始终围绕“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目标,深化寻源治污、精准治污、铁腕治污,坚决向污染环境的行为“亮剑”,有力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一是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明显。1-11月份, 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分别为62、120、28和29微克/立方米,分别同比改善了19.5%、11.8%、26.3%和3.3%;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92,同比改善12.4%,改善率全省第一;“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238天,较2016年同期增加了39天,增幅全省第三。二是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今年1-11月份,全市6条国控河流断面水质均值达到Ⅲ类标准,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4.85毫克/升、0.42毫克/升,全市水体优良比例达83%。三是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迎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深入开展市级环保督察,先后分三批对区(市)和12个市直部门,核查污染点位1100余处,交办突出环境问题858件。开展了重点污染源强化督查和百日夜查,对191家重点排污企业开展专项检查,先后检查企业261家。圆满完成中央环保督察保障任务,中央环保督察组转办我市的311个案件全部办结,责令改正981家,立案处罚31家,约谈33人,问责54人,行政拘留1人,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四是环保工作格局继续深化。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深入实施《枣庄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试行)》《枣庄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出台《枣庄市环境保护约谈办法》,完善了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会议制度,深化了党委政府统领、部门齐抓落实、人大政协监督的环保工作大格局。
三、客观研判形势,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和短板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面对新时代新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产业结构问题依然突出。枣庄市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偏重,污染排放量大。虽然我们在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但由于工业污染排放基数大,下一步工业污染减排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水污染治理任重道远。农村畜禽养殖量大面广,城市管网雨污分流不彻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虽然我们执行了最严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但由于河流径流少,自净能力较弱,个别河流断面水质不稳定。三是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大。由于工业废气排放量大、餐饮油烟治理易反弹,个别企业受利益驱使,偷排偷放等现象时有发生,机动车、航运船舶燃油废气排放日益凸显,影响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四是生态修复与建设需要加强。作为老矿区城市,由于煤炭、石膏过度开采,历史上形成大量采矿塌陷地,同时每年还在继续增加,过度开山采石也造成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五是环保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市集中式污水处理能力分布不均衡,管网建设不够完善,污水处理厂“吃不饱”和“吃不了”问题并存。城乡生活垃圾存在收集处置不及时的问题,有些垃圾填埋厂尚未验收,部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虽然我们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但因历史欠账太多,环保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六是群众环境权益诉求增加。广大群众对生态环境越来越关注,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和环境现状之间的差距很大,由此造成的信访案件居高不下。
四、牢记使命担当,开创枣庄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2018年是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关键年,也是加快补齐环保短板的攻坚年。我们将按照省厅的工作思路,以“所有河流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水标准,空气质量及生态建设完成省定任务”为目标,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一是在固本强基上下功夫。夯实环保工作基础,打好根基,稳步推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污水处理厂“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同时,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严格增量,继续推进煤炭减量替代,落实省定煤炭削减任务。二是在科技治污上下功夫。加快实施智慧环保,发挥“互联网+环保”作用,在先期试点10个镇街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实现全市63个镇街全覆盖,把压力传导到乡镇。对群众关注的道路扬尘、交通扬尘,在试点的基础上,实施微空气站工程,在重要区域、交叉路口、大型工地全部安装实施微型空气站,形成全天候全方位实时监管能力。三是在治理体系上下功夫。不断夯实企业的治污主体责任、部门的监管责任、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形成上下同心、齐心协力的工作格局,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当好先行者和守护者。四是在严惩重罚上下功夫。巩固中央环保督察成果,加大对重点区域、行业、污染物的检查频次,严厉打击偷排偷放、违规建设等环境违法行为。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坚持“零容忍”的态度,露头就打,始终保持重典治乱、铁腕治污、绝不姑息的高压态势。五是在职业化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环保系统能力,加大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力度,强化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建设一支作风硬朗、能打硬仗的环保队伍。
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然绘就。枣庄环保系统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在“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报告精神上下功夫,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加快补齐环保工作短板,努力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奋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