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重要论断,形成了极富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生产力理论,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思想指导和重要保障。
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形成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全局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今年7月,中办国办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严肃责任追究、深刻剖析教训警示。8月,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全党全社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取得的显著成效,宣传塞罕坝精神、通报甘肃祁连山生态问题,彰显了中央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底线的坚定决心。如今,生态环境生产力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践验证、理论认可和民意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十九大报告,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党的神圣使命,作为党对中华民族的庄严承诺;全面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为未来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路线图。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指引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明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和价值诉求,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突破了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僵化思维,内含了保护、改善与建设生态环境和保护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鲜活地概括了绿色发展内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典范。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是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新部署,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担当。
三、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十九大报告,阐释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很好地诠释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必须长期坚持和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不仅可以为我们涵养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也可以发挥改善环境、防风固沙等作用,保一方生态安全,生态效益明显;同时,在生态理念的引领下,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转化为金山银山。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不仅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是我省胶东地区许多重要河流的发源地,源源不断地提供水资源,同时,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委管委,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引导周边群众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惠民利民工程,共享生态保护成果,把绿水青山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优势,形成了周边群众广泛参与的自然保护区共管模式。实践表明,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因此,经济社会要发展,绝不能再走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我们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害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第二,坚持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坚守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产业生态化改造。加强法制建设,以差别化收费为经济杠杆,提倡产品包装简约化、再生资源回收等绿色生产、低碳生活方式。坚持保护优先,强化规划引领和生态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实践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使公众在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充分享受到良好自然环境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培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情怀,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风尚。
第三 ,坚持环境质量改善为中心,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构建和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强力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党政对环境质量负责的主体责任,业务工作开展到哪里,环保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把环保工作贯穿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坚持企业治污主体责任不动摇,源头防治,综合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特别是重点流域和区域性水污染防治,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完成重点目标;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防范环境风险;坚持全民共治,充分发挥社区、乡镇等基层组织、以及社团的引导作用,增强全社会环境忧患意识,引导公众广泛参与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是党和政府实施社会治理的大事,但同样也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力提倡垃圾分类回收等良好生活方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餐巾纸,自觉抵制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在全社会形成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自觉参与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第四,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切实落实党委政府的生态保护责任,构建以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水源保护地等为主的生态保护红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重点实施济南南部山区、沂蒙山区、泰山、昆嵛山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对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提升全省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坚持以水敏感城市理念、生态理念布局城市生态空间,优化城市功能,转变城市管理理念;强化新农村建设,以农村改厕为突破口,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建设美丽乡村;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靠山养山,靠水养水,在生态保护中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